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习近平民本观的现代构建(3)

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和

在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这些成分内含了民本思想中“民的修养和状态”,即以什么样的民为本,人民在社会交往中怎样享有平等公正的待遇,怎样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国以民为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下,在社会建设方面,国家更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一个双向运动。只有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标准,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人民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伟大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社会改革的历史合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实现繁荣富强了,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还要求以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给人民提供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既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关系着人民群众自我目标的实现,更是衡量我国人民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离不开生态环境建设。“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最实际的民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有力的阐明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我们也正从过去更多的强调对自然的改造转变到人与自然的相容相生的思想中来,转变到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中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现代化,又是要保护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

三、民本思想的当代构建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在几千年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重视“现实性”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统治中的富民、养民的传统民本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以民为本、人民安居乐业”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儒家传统思想所倡导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观念在封建社会,在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发展、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民本思想在体恤民情、体察民意、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推动作用等方面具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政治主体的二元性”。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重视人民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但当时的社会统治却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重视人民的作用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这就形成了人民主体和君主主体的二元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富民、养民、安民”的政策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是维护少数统治阶级利益的,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的政治统治的烙印。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的民本思想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新时代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实际赋予其新的内涵。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

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民本思想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是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再无自己特殊的利益。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形成了深厚的鱼水深情。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群众路线,将始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方针。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他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这充分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就克服了古代社会政治主体的“二元矛盾”。党始终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与人民群众一道在改造自然、改革社会制度等方面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是党“执政为民”的实现路径。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dzzjsyzb.cn/qikandaodu/2021/0223/761.html

上一篇:现代流动人口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开放式研讨教学模式在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实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投稿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