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小学智造科学教育教学策略探究以电动机教学

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研究缘起 “中国制造”从“2025”到“2035”,再到“2049”,它们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分布行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中国智造”基于各种高

一、研究缘起

“中国制造”从“2025”到“2035”,再到“2049”,它们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分布行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中国智造”基于各种高新技术,破解“中国制造”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产业升级并提升综合国力。根据权威预测,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最高达85.8%[1][2]。人才的需求与缺口倒逼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该如何为“中国智造”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生活中发现,许多学生从小对科学探究表现出巨大的好奇,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科学保持强烈兴趣的越来越少;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更愿意选择文科;在高考“3+X”模式上,选X为物理的人数最少[3]……2015年PISA测试中“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中国只有16.8%,低于美国的38%和OECD国家均值24.5%[4]。如今的中小学生是“智造”的中坚力量,如何提升他们的科技素养?如何让“智造”渗透在中小学教育中?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二、中小学“智造”科学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脚步在不断加速,自动化、智能化在制造业表现得十分显著。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高端化,对科学知识运用、改造创新、项目设计与开发、分析推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智造”教育要求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的知识与各种工程技术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并应用知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方式,给学生补上“智造”相关的课程。

电动机是应用工业技术中最常见的工具,涉及机械、动力、电力、能源和自动控制,以及机电一体化等诸多行业的设备。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有八个领域都与电机相关,因此,培养学生对“电机”的兴趣,强化应用和创新意识,对落实“中国智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中小学“智造”科学教育的教学实施策略——以电动机教学为例

(一)厘清教学问题,树立“智造”意识

1.教学要求

根据现有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电动机”只存在初中物理或科学教学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将其作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个实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一般被编排在初三物理教材的后部分。由于许多学校在初三的上学期甚至更早要结束新课内容,让更多的时间用来中考复习,加上历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内容较少,因此“电动机”的教学往往被视为“非重点内容”而被忽视。

2.实验机会

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科学课中,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的机会较少。如八年级学生在本学期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23.8%;在配备了实验室的学校中,39.1%的四年级科学教师、39.7%的八年级物理教师表示从不或很少使用[5]。据某区的调研结果,对于“直流电动机”,75%的学校没有做过演示实验,93%的学生没有看过教师演示,98%的学校没有要求进行“简易电动机组装”实验,学生对“电动机”缺乏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

3.学习效果

据对某校高一学生的“电动机”印象抽样调查发现,约75%的学生对电动机的原理“说不清楚”,但记住了“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感应”等概念;有近80%的学生认为“电机应该很有用,但我可能不会去用”;只有约5%的学生通过“四驱车”、电动车等设备对其使用有所了解,有的则通过车航模、机器人和无人机操作,达到了“发烧友”水准。学生对“电动机”以及“智造”应用的认知存在着两极差异。

4.教师水平

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也显示:63%的四年级科学教师、61.2%的八年级物理教师、75.5%的八年级生物教师和80.7%的八年级地理教师的探究教学处于低或较低的水平[5]。据调查,95%的教师对于电动机的认知停留在教材的介绍,84%的教师没有探究过电动机的内部,对其结构缺乏深入了解,90%的教师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让学生对电动机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技术”与“制造”意识很淡薄。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dzzjsyzb.cn/qikandaodu/2021/0728/997.html

上一篇:廉价的激光管结构
下一篇:智能制造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投稿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