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智变”促质变 长沙智能制造向纵深处推进

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变”促质变 长沙智能制造向纵深处推进 制造星城,智造新城。 近日,湖南长沙市发布《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标志着长沙智能制

“智变”促质变 长沙智能制造向纵深处推进

制造星城,智造新城。

近日,湖南长沙市发布《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标志着长沙智能制造工作开始向纵深推进。

智能制造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长沙是中部地区的制造大城,正全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这就要求长沙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沙市经信委主任黄滔向中国工业报记者透露:“此次放出的政策红利将让长沙工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效率提高,并激励传统制造业实现突破,切实推动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政诚意十足

据了解,此前长沙市已先后出台“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科技创新1+4”、产业链发展意见等政策文件,以期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此次在深入调查研究长沙实际并借鉴青岛、宁波、深圳等城市成功经验后,长沙市发布的《若干政策》从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设计、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及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支持。

其中,长沙将鼓励工业企业大力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对智能化技术改造有明显质效的工业企业,最高可补助1000万元。

《若干政策》还明确,长沙将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子基金,着力发挥产业基金对智能制造的引导和培育功能,同时推进试点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鼓励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入户为企业开展优质与优惠的“一对一”服务。而对试点企业购买采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经信委将给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5万元至20万元的奖励。

面对当下企业转型诉求强烈,服务商却供不应求的问题,《若干政策》提出,长沙市将着力培育和聚集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不断推进试点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同时引导和鼓励试点企业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对采购本市开发的工业软件和本市生产的智能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且有明显质效提升的试点企业,按采购价格的3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另外,在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方面,长沙市将大力开展智能制造相关活动,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支持智能制造“产、学、研、金、用”协同发展。

在全国已有的类似做法中,长沙市出台的《若干政策》可以说是含金量最高政策之一。

独具长沙特色

长沙深厚的智能制造底蕴成为了新政落地的基础。

数据显示,自2015~2017年底,长沙市共有20个企业、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量居中部省会第一。今年,又有一批即将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此外,目前长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推进智能制造的长沙经验。

为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长沙创新载体平台,建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作为全市智能制造推进机构,将为全市所有试点企业开展全免费的拉网式智能制造初步诊断与指导。联合湖南大学、深圳固高科技等高等院校、企业共同组建长沙机器人研究院,推动机器人集成、关键零部件攻关。联合航天科工成立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推动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成立智能驾驶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院、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天仪研究院等一大批产业链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

长沙将22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长沙市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意见》,促进产业链整体向智能化转型。

长沙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的原则,制定出台《长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持续推进企业试点示范。在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示范带动下,长沙许多企业开始主动推进智能制造,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与“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智能制造新局面。

效果值得期待

黄滔表示,《若干政策》的出台对长沙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与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十分值得期待。

对于长沙来说,只有实现“大范围产业智能化”、“大规模智能产业化”、“智能制造产品与技术市场国际化”,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若干政策》提出,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与“智能产业化”,大力引导和鼓励试点企业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等率先实现智能化转型的企业,这两年来发展态势很好,并开始实现智能化工厂和产品国际化。拿三一重工来说,其2016年就有40%左右的收益来自海外。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dzzjsyzb.cn/zonghexinwen/2020/1028/663.html

上一篇:专家把脉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成必然趋
下一篇:专家名单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投稿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