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现代技术都无法挖掘的秦始皇陵地宫,到底隐藏(2)

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司马迁描述的秦皇陵是真的吗?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陵墓会被后人盗掘,所以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陵墓的真实情况抹去,秦始皇也是这样。当年为

司马迁描述的秦皇陵是真的吗?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陵墓会被后人盗掘,所以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陵墓的真实情况抹去,秦始皇也是这样。当年为秦始皇修陵的劳工有数十万人,在安葬完毕之后被全部杀死,所以墓中究竟长什么样子,没人知道真相。历史上只有司马迁对秦皇陵的地宫有详细描述。


Tips:《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根据现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

说秦始皇的陵墓贯穿整个骊山,向下一直挖掘穿透了三个地下河,墓室里堆满了奇珍异宝,还有各种暗箭机关,盗墓贼靠近就会被射死。

墓室里还用水银模拟出了中国的山川湖海,秦始皇的棺椁在这些水银上随处飘荡。墓室里还有用娃娃鱼油脂做成的蜡烛,经久不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考古学者只能用一些手段来推测,司马迁的道听途说是否真确。


Tips:秦陵地宫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通高25.7米,其中地下8.7米

为了探清秦皇陵地宫到底有多大多深,考古学家在皇陵厚厚的封土堆上打孔采样,利用重力法大体查明了秦皇陵地宫的动土范围。这个所谓的重力法很好理解。当初建造秦皇陵时,是先把山体挖开,建好地宫按章完成后,再用夯土回填埋葬的。

所以曾经挖开的地方,回填的夯土和自然形成的土层的密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只要画出方格,每隔一段距离采样,就可以推断出大致的范围。


Tips:夯土,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通常用作房屋建筑。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

在整个探测中,学者还检测了封土堆下的电阻率,发现皇陵地宫依旧保持中空,说明地宫没有塌陷。除此之外还发现秦皇陵的地宫实际上是一个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最外层还有夯土墙、砖墙的保护,更外围还有排水渠防水。目前,秦皇陵地宫还没有被水渗透,可见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Tips:据记载,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经多种检测确定,封土下的地宫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其中的墓室高15米,范围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而它外围的夯土宫墙,高度超过了30米。而最外围的排水渠,总长度达到一千米。虽然秦皇陵的地宫,是汉代最大。但是这个规模远没有司马迁说的那么夸张。它的深度,按照秦朝时期的土层来推算,是在地面之下30多米处,上面的封土堆给了我们它埋得特别深的错觉。

至于司马迁所说的以水银模拟山川湖海,倒是很有可能。考古学家在封土上确实检测出了土层中汞含量超标,面积大概有平方米。至于这些水银是不是用来模拟中国的河流,现在还不清楚。目前只能推测出秦皇陵中的水银用量相当之大,总量应该超过了100吨。


Tips:古人得到水银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可以得到金属汞。其二是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容易中毒。

根据史料记载,这么多的水银,主要产自于巴蜀地区,由一名叫巴寡妇清的女企业家提供。她是中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女性企业家,生于战国末期。家族产业就是当地的丹砂矿,丈夫死后继承家族产业,垄断了当地的汞矿。

因为她向嬴政提供了大量水银,一直被秦国当成是座上宾,死后葬于咸阳附近,被秦始皇封为贞妇。可见,秦皇陵中有大量水银并非虚言。但可惜的是,想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只有打开地宫才能一探究竟。


Tips: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企业家只有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七人,财富不訾,名显天下。

再者就是地宫中的宝贝了。按照司马迁的描述,地宫中堆满了奇珍异宝,但具体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只能从地宫周围的陪葬坑中猜测地宫的华丽程度了。目前发现的秦皇陵最珍贵的文物,是在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的铜车马。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dzzjsyzb.cn/zonghexinwen/2021/0620/905.html

上一篇:古代有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现代制造的刀剑回
下一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投稿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