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项目教学法在CAD∕CAM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项目教学法在CAD/CAM教学中的应用李蓉1一弗卜临沭县职业中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CAD/CAM为核心技术的现代制造技术正迅速地在制造业中得到普及和应用,CAD/CAM技术已成为数

项目教学法在CAD/CAM教学中的应用李蓉1一弗卜临沭县职业中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CAD/CAM为核心技术的现代制造技术正迅速地在制造业中得到普及和应用,CAD/CAM技术已成为数控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杰出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当前CAD/CAM的应用软件很多.虽然不同的CAD/CAM系统之间存在特色个性化的差异.但通常都具备一些基本功能。但是,翻开教材,你会发现:CAD部分与CAM部分几乎完全分开设置。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以理论为主线,先让学生学习CAD(几何造型)部分,在全部学完CAD部分后再进行CAM(机械加工)部分的学习。对于中职数控专业学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花费在理论学习上,而且到开始学习CAM部分时训练时间会非常少,技能得不到充分训练。虽然课时耗费多,但实用性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在我校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的背景下.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经验,在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及课程特点的条件下,我把全书内容分成了10个项目,然后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及难易程度,把这10个项目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进行:一、CAD/CAM二维几何造型与加工然生态系统中.超过第五营养级的极少。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及能量的供应者,但低位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左右能被上一营养级利用。第一营养级——初级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自身呼吸:代谢要消耗一部分,剩余的又不能全部被食草动物利用,因此,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必须大大超过第二营养级,并依次逐级递减。这样.就形成了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等。四、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往往不是单一的,青草就有很多种,食草动物除野兔外,还有鼠、鹿等,狼既吃野兔,也吃鹿。同时,营养级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食物网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生物种类越多,食性越复杂,形成的食物网就越复杂,因此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内部营养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食物网中的某一条食物链发生障碍,可以通过其它的食物链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如草原上的野鼠因流行病而大量死亡.原来以野鼠为生的猫头鹰并不会因此而数量减少.它可以把取食对象换为草原野兔。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地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极为普遍,它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和源泉。五、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这是因为能量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散失,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食物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某些物质,尤其是一些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后难以分解或排出;在生物体内积累.使其体内这些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造成生物浓缩或称生物富集。这些物质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显著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生物摄取的食物及其能量,有大约50%消耗在呼吸代谢过程中.那么,既不在呼吸过程中被代谢掉,也不易被排出体外的任何一种物质将会浓集在有机体组织中。在食物链的开始,有毒物质的浓度较低,随营养级的升高,有毒物质的浓度逐渐增大.最终毒害处于营养级较高阶层的生物。如DDT是自然条件下相当稳定的农药,但施用后10~15年还会残留约一半。因DDT是脂溶性。常聚集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在捕食链中.很多动物被一个大动物捕食,体内DDT就集中在该捕食者体内,在食物链中经过多级类似的浓缩,最终会使处于食物链终端的肉食动物和人体内DDT含量达到危害健康的高浓度水平。食物链生物浓缩特点揭开了许多环境污染之谜,如13本九州鹿儿岛水俣市1958年出现成群的家猫狂奔,集体跳水及不少人全身骨痛难忍的怪事,直到1965年才查明是上游60公里处一个电子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经过浮游生物(硅藻等)一小昆虫一底层鱼一肉食鱼一家猫、人的途径产生汞毒害而引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世界公害已引起世界各国人们的高度警惕,参考文献:【1】吕殿录,编著.环境保护简明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孽蜘壁蕊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dzzjsyzb.cn/qikandaodu/2020/0914/581.html

上一篇:“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下一篇:浅谈机床用附件的参数化设计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投稿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